文章

顯示從 4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以結果為目標」的示範

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正式宣佈參選下屆特首,並且提出「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理念,很多人都有疑問,究竟「以結果為目標」是什麼意思。對此,其實不妨可參考反對派近年的一些做法,或者就可以明白「以結果為目標」是什麼一回事。 觀乎反對派近年在不同社會議題上的舉措,不難理解反對派是以打擊政府威信作為行動的主要目標,以下各點更可看出反對派動員能力,和以最低成本達致目標的高效操作。 一、全方位打擊防疫政策 疫情以來,觀乎全球各地成功防疫地區的經驗,可以梳理出防疫的幾個重點方針,包括外防輸入、隔離社區個案、減少社交接觸、追蹤患者出行紀錄和疑受感染個案,和推動疫苗接種。不難發現的是,反對派是對以上各點都作出了重點部署。 外防輸入方面,反對派透過社交媒體推播主張,要求盡快開關,與外面廣受感染的地區回復接觸。對隔離設施或疫苗接種,則重點宣傳其壞處,推動市民暪報疫情或以各種理由避免接種疫苗。另外又誇大安心出行收集數據的能力,推動市民暪報或誤報,大大增加政府追蹤或隔離患者的難度,以致第五波疫情失控,更可進一步指控政府失職。 二、分薄資源,讓重點議題失焦 對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機構而言,一般都會同意通過定位核心問題,集中資源並重點解決,凝聚共釋,是有效擊破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反對派的舉措,則是透過多點式提出訴求,分薄社會公家資源之餘,有時即使是成功處理一些問題,反對派也能立即將焦點放在另一問題上,蓋過成功處理問題的掌聲,讓政府難以獲得公眾的讚許。 另一方面,讓重點議題失焦,公眾長期難以凝聚共釋,政府內部則長期在不同議題上爭持,疲於奔命之餘,只能看到眼前的問題而忽略了長期的其它問題,形成所謂的「管窺效應」。 而對於那些長期存在而根本未獲分配資源解決的問題,反對派更會刻意定時提醒,讓公眾認為問題長久存在也一直未有解決,加劇公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三、推動社會各階層分化 團結、合作、共嬴,基本上都可算得上是人類的本質和商業上成功的典範。相對而言,分化、對抗、挑撥離間則是讓社會或機構效率大幅下降的操作。 反對派的重要舉措,是全方位的推動社會二元對立和分化,無論從學術研究,到文化傳播、藝術、媒體、以至商業運作,都可看到推動二元顏色對立的影子,讓社會上各領域都難以合作,或者都以政治立場先行。 另一方面,反對派亦推動市民集中尋找和揭露政府錯處,卻沒有推動合作解決問題,對社會而言則只會虛耗,卻不會帶來實則效益。 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