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洶湧的2022

踏入2022年第四季度,不少國際政經大事都會在本季度內發生,當中包括中共二十大、美國中期大選、G20 峰會等,實在令人十分期待。

2022年,又再一次是國際關係出現重大改變的一年,二月俄羅斯派兵攻入烏克蘭,國際關係間的衝突正式浮面,隨之而來是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連番制裁,能源供應鏈中斷引發價格急劇波動,加上這幾年為應對新冠疫情而增加的流動性,多國出現多年未見的高通脹,繼而是各國央行連番加息壓抑物價,但國際資金大舉流入美元,美匯指數接連破頂,股債和貴金屬俱跌而美元獨強,資產價格兌美元均呈下降趨勢。

美國和俄羅斯的角力,自冷戰結束後一直也沒有止息,蘇聯解體後,北約持續向東擴張,聯盟界線逐漸迫近莫斯科,俄羅斯和美國亦一直在中東進行代理人戰爭,更有評論指當年特朗普能當選美國總統,亦是俄羅斯在背後支持,謀求在美國國內引起分化。

在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美國被揭發秘密監控盟國領袖之後,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和法國開始奉行自主發展,並加強與俄羅斯的聯繫,例如是德國與俄羅斯興建的北溪天然氣管道。但相關的發展卻引起了不少爭議,一方面當然包括美國的利益受損,而同時歐洲內部不少國家亦有所不滿。俄烏戰爭的爆發,可算是日積月累多方面的矛盾,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衝突。

當前世界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國家內部的矛盾,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和人民對現有制度的不滿情緒都日益顯現,同時很多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像氣候暖化,貧富懸殊,發展速度不均等,似乎都難以有效解決,國際社會的不協調,正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原意是要迫烏克蘭就範回到談判桌,並讓烏克蘭永遠保持作為中立國,但這種強加於人的做法不得人心,更惹起歐洲各國聯成一線,讓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有機可乘,借勢脅迫歐洲中斷所有與俄羅斯的合作渠道,全面受美國所控制,造成今日歐俄雙輸的局面。

至於美國,雖然在俄烏戰爭中獲取了不少政治和經濟利益,但是俄烏戰爭及連番制裁所引起的物價上漲,已讓美國本土的人民受到傷害,美國亦需要多番動用石油戰略儲備降低能源價格,人民亦必然會透過投票來表示他們的不滿,是否值得是一個疑問。

事實上,美國亦不見得就希望俄烏戰爭發生。近年,美國早已不把俄羅斯視作為最大的對手,明顯的中國才是美國需要集中火力全方位應對的頭號競爭對手,有學者早些年甚至提出美國應採取聯俄抗中的戰略,而從俄烏戰爭爆發至今都有人想把台海地緣政治混為一談亦可見一斑。但是,俄烏戰爭的爆發讓美國失去了國策的戰略重心,西方有些輿論甚至要刻意把中俄和北韓伊朗幾個不願跟從美國的國家拉在一起,定性為極權主義和邪惡的政權,妄想把世界分裂成敵我分明的兩半,以求重新聚焦視線。問題是,在全球化高度實施數十年之後,真的有方法可以輕易中斷供應鏈而不傷害自身經濟嗎?

至於中國,雖然與俄羅斯是高度合作的戰略伙伴,但在俄烏戰爭的立場卻明顯趨向中立,主張和平開展談判,並沒有如西方所預期的一面倒傾向俄方,這個做法讓那些存心借俄烏戰爭放大中國威脅的人失去了發力點。但問題是,烏克蘭在得到西方大量供給軍事武器後,有能力佔回被俄軍佔領的城鎮,發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動搖到俄羅斯的政權穩定,中國又是否可保持一直以來的中立立場呢?

擺在中國面前的,除了是由美國牽頭的經濟和貿易脅迫,壓制發展勢頭,還有很多內部要處理的問題。新冠病毒的快速傳播、不斷變種和免疫逃逸特性,讓各地政府時刻需要在犧牲經濟發展和犧牲人命兩者作出選擇。對中國政府而言,面對的是十四億的人口,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到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的性命。在疫苗接種率(特別是老年群組)偏低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採取了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的抗疫手法,以求最大的保障人民健康,卻犧牲了經濟發展,甚至局部出現停擺,莫說外圍的挑戰,即使外圍是風平浪靜亦將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

有些意見認為,中國政府為求政治穩定,會在二十大之後開始改變防疫政策,個人認為這些意見的背後其實不太了解中國政治的本質。需知道,中國防疫的根本,除了是為政治考量,更多是人民生命健康的考量,或者可以說,能夠保護人民健康,才會有說服力維護政權。故此,是否開關這類問題,其實與二十大或者誰是國家領導人不存在特別關連,反而是取決於外圍是否能有效控制疫情,國內的疫苗接種率和防重症,以及經濟承受壓力的能力。

當世界大部份主要經濟體都選擇與病毒共存,中國亦不可能再完全斷絕對外的聯繫,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很可能再次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作為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地域,香港也很可能在全面對外通關之餘,建立面向內地的逆向隔離機制,協助本地和外地人員有序進入內地。這個機制若果成功運行,則有望帶動內地其它城市仿效,若果失敗,亦可給內地作為借鏡,調控開關速度。

至於台灣回歸的問題,隨着中國國力的全面提升,要想中國繼續忍受百多年來的國家分裂恥辱,確實是有點天方夜譚,中國人民也不可能接受領導人不推進統一大業。但是,西方傳媒卻把中國統一視為內地政府好武和展示軍事實力的表現,甚至推斷中國會像西方國家般對外實施軍事入侵,或者會像美國般謀求稱霸世界,則是一個重大的誤判!

稍為對中國歷史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四分五裂的時期,真正統一且歌舞昇平的日子其實不長,但每次分裂過後,都會再一次團結起來,重新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這些統一強盛的朝代和時期都經常會被緬懷。這種推動走向一體的民族精䄂和向心力,可算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已有的特質。

鴉片戰爭和之後的許多年,中國土地被瓜分,並且簽下許多具屈辱性的條款,都讓近代中國人對自身國家重新審視,自身的能力和科技莫說並非處於領導地位,更有是比外國慢好幾代的技術,迫使國人要奮發圖強。在這個時代背景,無論中央政府是以何種方式推選,甚或是回到帝制,都必須要肩負起領導各族人民團結發展的使命,推動統一全國,讓中華民族拾回昔日的光輝。

對於台灣的問題,推進統一是無論誰作為領導人都必須要執行的歷史使命,絕非西方媒體口中的恃強凌弱或展示軍事實力,亦非當今領導人鞏固權力的舉措。幾可肯定的是未來的日子仍然會面對各方的持續挑釁,但個人傾向相信中央政府有足夠的定力和耐性,以非軍事化的方式和平實現統一。

觀乎現時世界遇到的不少問題,雖然是困難重重,但其實亦有不少方法可以處理,只在乎各方政治領導人的取態,機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以及領導人是否有把握機會的視野和能力。回歸基本,要能解決世界眼前面對的危機,在在需要國與國之間的坦誠溝通。

要由互相猜忌的今天達致坦城溝通,個人認為下面三點原則是必須的。第一是各國應先集中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而非放大別國的問題。第二是各國應集中精力於自己國家的發展,而非壓制其它國家的發展。第三是謀求多邊合作,而非二元分化對立。

今時今日,無論是中國的經濟放緩,還是西方的高通脹,世界各國內部都面對各種現實問題。優先集中處理自己的問題,比起煽動國內民眾敵視別國,是更有效凝聚力量的方法。

與此同時,世界全球化發展多年,不論國家大小,每個國家在世界上都有其獨有優勢和戰略定位,每一個國家都能按自身的天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尋找適合自身國家的發展機遇,並融入作為建設世界的力量。盲目把精力放在壓制別國,制造減數,隨時連自己的定位都變得模糊,長遠只會有害而不會有益。

在全球化的今日,各國在貢獻自身能力之餘亦依賴別國,不存在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即使是中國這種地大物博的國家,亦必然需要其它國家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不能獨善其身。妄想把世界分為兩半,人為制造供應鏈中斷,只會造成更大的動盪,提高生產成本,卻不一定可做出原有的質量。

今日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盤算,不易取得共釋甚至不易促成溝通,但個人相信各國領袖在看見全球正走下坡,陷入只會向下的螺旋,亦終於會醒覺,明白今日的局面只會出現眾敗俱傷的結局,不可能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而當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人類還是會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寄望這一天到來的時間不要太久,也寄望時機來臨的時候世界仍然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股市大幅波動

十月驚奇 October Surprise

迎接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