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最近的政策
這篇文章是去年就已經想寫的,一直也沒有找到時間,但很多當時想寫的事,現在看似乎是一步步在實現,也想先做個紀錄,半年或一年後再看是否如自己所想。
回到大概是2020年年底左右吧,當時美國已經是財政和貨幣政策雙軌並行谷起經濟,萬九億的救市方案,各種各樣印錢派錢的方案一次過推出,唯恐經濟會因疫情而放緩。充實有力的政策投放,無疑對市場來說是一顆定心丸,但在當時也已經有不少人對通脹表示憂慮。
不過聯儲局和白宮的高層,似乎都相信通縮比通脹可怕,或者認為通脹就算出現也是短暫,而且都有足夠工具處理,力排眾議堅持寬鬆貨幣政策,一下子環球市場充斥熱錢,似乎要谷起另一波資產升值。
然後到2021 ,內地政府開始出台了一系列打壓互聯網平台、房地產、教培、跨境券商、濠賭等行業的政策,線上教育股接近團滅。當時市場對政府的政策不解,更對共同富裕理念長遠影響公司盈利感到相當不安,大批資金撤出,中資企業的估值亦大幅度下跌。
當時筆者就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中央政府似乎刻意在全球熱錢最多的時刻,大規模推出政策先行戳破潛在泡沫,似乎是已預感歐美必然出現惡性通脹,外圍終有一日收水,先行推出政策避免在外圍收水時大規模衝擊內循環經濟。這種變相逆周期的措施,實在是相當高明的一著。
當時我設想,各項政策背後應該是圍繞幾個主要目標的。
1)先行迫退熱錢,避免輸入性通脹、經濟過熱或過度投機
2)封鎖潛在的(大規模)走資渠道,為終有一日出台救市措施做準備
3)打破平台/地產/金融壟斷,扶助實體經濟
第一個目標,就如上面所述,刻意對過往容易過熱的行業出台政策,既可有效避免熱錢輪流湧入各個版塊,造成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亦可借機整頓行業,為未來的發展鋪路。
第二個目標,是考慮到中央面對外圍經營環境出現問題,遲早需要出台政策救市,但如果像金融海嘯後的四萬億方案,實際上有不少亦會流出海外,難以集中幫助國內企業,故需先行封閉走資渠道,確保資金留在本土。
至於第三個目標,則是考慮實體經濟發展才能給人民帶來真正的生活長久保障,不會走上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的貧富懸殊舊路。
大半年過去,當時的一些想法已逐步實現,美國最新公佈CPI再創新高,聯儲局臨急臨忙加息0.75厘,熱錢大幅度回流美國,環球股債匯連同加密貨幣均大跌;英國歐洲澳洲都面對不同程度通脹,但美元獨強,各國均需要跟隨加息應對,中概股則反而相對堅挺,國內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大致維持穩定。
不過當時中央政府進行這些規劃時,應沒可能想到會出現後來的疫情爆發和俄烏衝突,更沒可能想到繼而出現的大規模制裁行動,各方面原因加叠導致供應鏈斷裂、能源價格急升,經濟下行壓力風險倍增。
就最近,中央就着當前經濟環境,出台一系列推動經濟復蘇的政策,簡稱「穩經濟33條」。觀乎政策的內容,除了有退稅補助保就業等短期措施,也有一些5-10 年中期規劃,估計這些政策是早有計劃,而非一時三刻或因今年發生的事而制定。
就今次「穩增長33條」中的非短期措施,本人認為也是圍繞主要幾個目標:
1)推動行業轉型,全面邁向數字化智能驅動,推動各行業高質量發展;
2)支持中小企業實業作為經濟發展主力,並以平台帶動中小企發展;
3)支持發展新能源和綠色轉型;
4)推動平台向高科技發展。
就着穩經濟33條,以及原有的十四五規劃,個人認為內地當前是處於穩中向好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不溫不火,資金協助維持穩定發展之餘,亦推動基礎建設提升。
但相對國內的情況,外圍的環境則似乎充滿挑戰,供應鏈的斷裂、通脹、能源和糧食危機、大眾普遍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潛在造成需求減弱等。在這樣的背景,筆者對未來的看法如下:
1)行內循環經濟的企業似乎更值得被看高一線,綠色新能源相關的行業更會是國策扶持;
2)平台經濟的強監管周期已經接近完成,接下來科企平台會更像公用股或銀行股,協助推動整體經濟開放融合,助力中小企發展,同時自身亦需加快佈局高科技發展;
3)各行各業都會被推動向數字化和高質量發展,成功轉型的會被視為行業新一代領袖。
個人的投資組合基本上已按上面的看法進行了調整,就看看接下來國際局勢會是如何發展。
留言
發佈留言